快手飘红增长的成绩单,主要归功于规模效应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其中,销售成本占收入比重从去年同期的44.7%降至44.3%,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比也从32.4%降至30.0%。 我们特别注意到,本季度“可灵AI”业务收入被首次计入进“其他服务”营收项。财报显示,其他服务收入为52亿元,同比增长25.9%,“主要源于电商业务及可灵AI业务的增长”,可灵AI业务增长是由于先进的AI技术及产品性能。 一项AI技术或应用产品,作为单独业务被写进财报,在现下实属罕见。快手通过可灵验证了“AI技术投入-变现-再投入”的正向循环,其商业造血能力是一种稀缺性。 可灵AI第二季度收入超2.5亿元,上一季度为1.5亿元。可灵正在成为快手营收的一部分,随着后期持续成本优化和市场开拓,贡献比重还将上升。 可灵AI于2024年6月6日正式发布并上线。据快手官方数据,可灵AI在推出10个月后(即2025年3月)年化经常性收入(ARR)已突破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2亿元),这一速度甚至超越了明星AI编程产品Cursor。作为参考,另一家AI视频公司生数科技,同款竞品Vidu上线8个月的ARR为2000万美元(约合1.4亿元人民币)。加速期亮眼的数据,初步验证了AI视频商业模式的可行性。 假设在不考虑增长速度情况下,若延续月均1亿的收入水平,可灵AI年收入预期可达12亿元以上,稳坐市场头部交椅。第二季度业绩电话会上,快手CFO金秉表示,“目前可灵2025年全年收入预计比今年初目标翻倍”。 第三阶段,可灵AI的策略更加明确,走专业化路线,聚焦P(Prosumer)端付费订阅会员。快手在第二季度业绩电话会上提到了四类重点服务客户。 设计及艺术家可借助可灵AI进行创意灵感启发和艺术作品风格的探索,并创造全新的艺术作品;电商/广告行业从业者使用可灵AI高效制作高质量的商品展示素材和广告创意素材,大幅降低素材产生成本,提升经营效率;影视工作室则通过可灵AI进行影视前期概念设计、特效镜头和空镜镜头的制作;随着模型综合性能提升,可灵AI还将逐步具备在游戏制作和专业影视制作等工业级场景的深度应用能力,拓展更多产业用户。 可灵的吸金能力让快手看到了潜力,为此专门成立了“可灵AI事业部”,并将该事业部与主站、商业化、电商、国际化、本地生活并列为一级业务部门。这也是近3年时间内,快手唯一新建的独立事业部。 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可灵AI模型能力受到市场验证,比如一些AI相机的应用底部直接调用的是可灵API,还有一些外卖商家利用可灵工具直接生成食品预览图。其新增的“AI数字人直播”功能,让商家转化率提升40%。 当前的AI视频生成赛道玩家众多,逐渐形成了“大厂主导+创业公司突围”的多元竞争格局。头部大厂如字节(即梦)、腾讯(混元视频大模型)均已重兵投入,而MiniMax(海螺 AI)、爱诗科技(PixVerse)、生数科技(Vidu)等创业公司则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争夺市场份额。 2023年下半年,在大多数公司把重心放在大模型和图片模型上时,快手率先把赌注押在了视频模型上。由此,快手得以迅速跟进 DiT 路线,领先其他对手,直接发布效果惊艳的可灵大模型和面向用户的AI视频产品。 直接对标Sora、谷歌,技术上的领先性,让快手吃到了第一波模型效果的红利。可灵过去已经发布过1.5、1.6以及2.0版本的模型,可灵AI运营负责人曾雨珅在采访中透露,1.6版本是第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达到了用户规模和口碑双丰收。而第一阶段的成功更多则源于模型效果优势,“模型效果已能在存量市场实现部分替代,增量市场也已开始出现”。 对可灵AI来说,仅次于模型效果重要等级的是可控性。这里有个背景,即当时AI视频刚诞生时,没有相对清晰化的路线,若参照传统的影视制造生产环节,涉及的大小功能可能达上百个。因此哪些符合技术迭代路径,哪些符合快手的业务需求,就要做出一定的取舍。 可控性是可灵的答案,围绕这一核心,前后上线了运动笔刷、首尾帧、多图参考功能,以实现创作过程中人物角色、物体、场景等一致性。模型和功能上的先发优势,很快打开了用户群体心智,早期用户更倾向于尝试快手的产品,而非其他竞争者,这给用户规模和商业化爆发奠定了基础。 可灵近期推出的“灵动画布”功能,意在重新定位产品属性,从工具属性升级至平台属性。这可视为快手的一种竞争策略,核心是通过提升转化成本来增强用户粘性,最终实现用户与商业化之间更深层次的绑定关系。 灵动画布本质上打破了各个工具间的壁垒,提升了生成过程的可编辑性。AI素材生成需要在多个不同的页面、窗口间切换,过程非常繁琐,通过灵动画布工作台,让用户能在一个页面完成所有创作。产品进一步提升易用性,用户使用频次就会增加,由此产生大量的数据资产,再配合快手本身的生态,用户就被锁定在了平台上。 据悉,可灵的下一步探索方向是AI视频Agent。与上述提到的路线相一致,继续提升AI视频便捷性,进一步降低门槛。对企业客户而言,这也是提效的一步。以前生成脚本、文本或图片,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单独生成,无法在制作片子时一气呵成。Agent能将整个流程串联起来,企业便可以基于Agent的结果进行二次迭代。 在内容场景上,可用于短视频内容推荐,来提升用户时长和留存率留;在线上营销服务场景,挖掘用户全域行为和营销服务转化之间的关系,直接端到端地生成用户感兴趣的营销素材,一方面提高了点击率和转化率,也带来了线上营销服务收入的增长;在电商场景,利用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提升对商品信息的提炼能力。并借助知识推理能力,对商品的适用人群、使用场景和用户兴趣点进行结构化描述,提升人货匹配效率。 在对AI投入上,快手的态度也比较克制,追求投入和产出比。快手称,可灵AI在推理算力层面实现了毛利率的打正。为了保证快手整体的营收和净利润率,即使在快手对AI充满信心的情况下,AI整体投入对全年利润率的影响仍维持在1-2%。 仅靠这些,可灵无法靠先发优势实现完全“躺赢”。当前AI视频竞争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技术竞赛的白热化,二是生态争夺激烈。 AI视频是《竞争战略》一书提到,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特征的行业。快手想要保持目前领先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不断加码投入。而面对谷歌、字节这样更舍得投入、算力资源储备更加充沛的对手,快手压力重重。字节打出产品矩阵牌,批量化制造稳定的AI应用,快手这边可灵一枝独秀,略显薄弱。 可灵被视为快手的 “第二增长曲线”,被寄予了厚望。积极的信号是验证了AI视频的商业化模式,但现阶段仍无法逃离创新者的窘境,小市场无法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当一个企业发展得越大、越成功,新兴市场所发挥的企业增长引擎作用就会越弱。短期来看,快手存在的老化、增长瓶颈问题,无法得到缓解。 快手的另一个隐忧在于人才,大模型浪潮加剧了人才流动与竞争。近些年来,不断有Top级别技术和AI人才出走,但后期人才补给却并未跟上。 近期,快手副总裁、大模型负责人张迪宣布离职,曾负责构建快手超大规模 AI 基础设施,研发快意大语言模型、可图文生图、可灵视频生成大模型等,并将大模型与多媒体技术用于快手的核心业务中。据脉脉消息,张迪疑似加入了另一头部大厂团队。这或许还只是开始,可灵已经成为了明星项目,其他玩家无不虎视眈眈,人才竞赛俨然成为了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