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三年,无数研究生为了学业、为了未来奋力拼搏,有人在知识的海洋中苦苦探寻,有人在学术的道路上艰难攀登。而她,林悠,却在这三年里走出了一条别样的道路,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脱颖而出。 当别的同学还在熬夜改论文,为了一篇论文反复打磨、绞尽脑汁,在电脑前熬红了双眼,在资料堆中迷失方向的时候,她已经把一笔又一笔的奖学金收入囊中。她就像一位精明的猎手,精准地捕捉着每一个获取奖学金的机会。 她叫林悠,从研一入学的那一刻起,她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敏锐洞察力。她把学校的《学生手册》翻了个烂熟,那本手册在她手中就像是一本宝藏秘籍。她甚至把奖学金评分表打印成A3大小,郑重其事地贴在床头。在这张表上,哪一项能加几分、截止日期是哪天、由谁负责审核,她都用荧光笔标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标记都像是她作战地图上的重要坐标。 在刷论文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策略。她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一头扎进顶级期刊的投稿大战中,而是先锁定了最容易录用的省级期刊。在她看来,一篇省级期刊论文能加两分,那她就一月发表两篇。 她深谙效率的重要性,当导师需要数据的时候,她没有选择花费大量时间去设计问卷、收集数据,而是直接买现成的问卷,稍微改个标题就拿去投稿。这种看似取巧的方式,却让她的效率翻倍,让她在论文产出的速度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 刷脸,她也有着自己的节奏。每周三下午,她都会准时端着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去办公室。她脸上总是挂着热情的笑容,礼貌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熟练地帮老师整理报销单。在整理的过程中,她还会顺带问一句:“老师,最近有项目缺人吗?”同学们都以为她是真的热心肠,主动去帮助老师、为老师分忧。 其实,她的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她清楚地知道,参与项目一次能加五分,这可比苦哈哈地在实验室做实验要快多了。她就像一位深谙规则的棋手,每一步都精准地落在能为自己加分的位置上。 而最绝的当属她打探消息的手段。期末前,她展现出了超强的社交能力。她请全班喝奶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和同学们谈笑风生。在聊天的过程中,她看似不经意地把大家的论文进度、考试成绩全问了出来。回到宿舍后,她立刻开始算分差。 当她发现有人可能反超自己的时候,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连夜找辅导员谈心。她声泪俱下地诉说着自己的压力有多大,说自己感觉快要被学业压垮了,想申请心理减压假。辅导员被她的真诚所感动,顺手给她多加了两分德育分。 她还特别懂得如何赢得导师的好感。每周,她都会把导师论文的引用次数截图发在班级群里,还配上一段恰到好处的文字:“老师又上榜了”。导师看到这样的消息,心里自然是十分欣慰,觉得这个学生懂自己,懂得欣赏自己的学术成果。导师忍不住夸她机灵,却不知道这背后是她精心的谋划。 三年下来,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各种奖学金就像雪花一样纷纷向她飘落,全被她收入囊中。甚至连优秀毕业生的荣誉也被她提前锁定。她就像一个站在领奖台上的常胜将军,光芒四射。 然而,她的这种做法也引来一些争议。有人骂她心机太重,觉得她的行为违背了学术的公平和纯粹。面对这些指责,她却坦然回应:“规则就明明白白地写在那里,我只是比你们早看了五分钟而已。奖学金不是一场单纯的考试,而是一场信息战。”她的话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更早、更准确地获取信息,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她利用规则、把握信息,虽然方式可能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在这场“信息战”中取得了胜利。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或许可以从林悠的身上看到一种别样的生存智慧。她让我们明白,在规则的框架内,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学会用智慧和策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